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于茅坪乡茅坪村中。当年毛泽东居住在进深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在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中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井冈山前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怎样用武力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就全党来说没有解决,即使已经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思想上也不明确,加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由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使根据地曾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岁月里,深入调查研究,写下了这两篇著作。
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必胜信心。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泽东晚上办公经常到深夜,天气冷了,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御寒。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为了节约,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办公用油都作了明确规定。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可点三根灯芯办公,但是他却坚持只点一根灯芯,为根据地军民做出了表率。
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也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共同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斗争。朱德和毛泽东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朱德亲自深入前线,同毛泽东一起指挥了七溪岭、五斗江、坳头垅和睦村等战斗,领导边界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进攻。朱德优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沉着勇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井冈山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旧址原系当地村民谢池香的住宅,建于清代。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旧居内还有一围棋台(复制品),朱德在工作空余之时,经常与毛泽东在这里一起下围棋。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